的为高端人才。区域经济的升格,从事低端服务业的流动人口相应会减少。

  但他认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动人口的影响,不会这么立竿见影,否则人口调控就不会是北京的难题。北京人口调控的短期效果主要来自于2010年开始实行的一系列行政手段。

  2010年起,国家各部委、央企以及北京市各企事业单位的进京指标,在这一轮的人口调控中得到限制,进京指标已经缩减。未来北京将进一步收紧外地生源高校应届毕业生在京落户政策。目前,本科毕业获得北京户口的机会越来越少。

  2011年1月,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北京市政府相关领导明确表示,屏蔽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行业形态;小百货等17类业态将提升审批准入门槛,约涉及30万户商业主体、100万流动人口。

  这一“以业控人”的“加减法”消息刚传出,就遭遇杯葛。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赵磊在北京“十二五”总体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对本市将引导低端行业的从业人员外移的说法予以否认,并表示人口调控从未要挤走某个行业和人群。

  同年2月1日,住建部出台的《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规定,地下储藏室不得出租供人员居住。8月24日,北京市政府也公布了最新修订后的《北京市人民防空工程和普通地下室安全使用管理办法》,禁止出租地下室。

  北京市民防局局长王永新曾公开表示,从2011年起,北京将用半年到一年时间,集中清退人防工程中的散居户,今后人防工程将逐步公益化,不用于经营出租住人。有人计算过,这一政策将会把100万“鼠族”(地下室租住者)赶出地下室。

  这些人的一部分将因承担不了地面高额的房租而选择离开北京。链家地产的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租赁市场增长最高,成交月平均租金3280元,年度(同比2010年)涨幅为13%。这一增幅将在2012年继续显现。

  2012年5月9日,北京市发布《关于公布我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拟规定出租房人均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且一个房间最多只能住2人。对于目前流行隔断以容纳更多租户的出租房来说,将再次挤出一部分人。

  相比行政手段的人口调控,“以业控人”显得柔性了许多。通过产业布局来影响人口的分布,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提高外来人口的准入门槛。过去两年,北京市通过限购车、房,让房地产和汽车产业逐步退出支撑北京GDP的主要行业。

  效果很快显现出来。2011年北京市GDP增速8.1%,首次出现增速放缓,并垫底全国。经济放缓被认为是此次暂住人口减少60万的因素之一。

  “首降”的双刃剑

  知名网络评论员五岳散人的一篇文章称,如果不出意外,(外来人口减少)这个趋势将在以后的几年中继续恶化,加上未来经济形势不算乐观,逃离的冲动可能会越发强烈。如何解决人口调控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反弹?

  据安邦咨询研究团队掌握的情况,北京的人口管控已经开始对北京市的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压力。目前北京市在制造业领域的用工约180万人,其中超过40%是外来人口。可以确定,北京的制造业已经无法离开外来工人。

  安邦咨询认为,在服务业,尤其是餐饮、建筑、家政、娱乐、环卫、零售、房地产服务等众多领域,离开了外来人口,北京的正常运转可能都会出问题。如果强制管控外来人口,其经济代价将会十分巨大。

  事实上,北京市政府也看到了人口调控带来的影响。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沿用多年的“人口调控”四字消失,出现“人口服务管理”的新提法。并注明“服务”和“管理”的关系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关于人口问题,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变化如下:2008年是“健全房屋租赁和居住证管理体系”;2009年是“探索建立人口调控目标责任制”;2010年是“探索建立综合调控机制,通过城市功能疏解、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调整,促进人口有序迁移与合理分布”;2011年是“探索区域人口调控综合协调机制”;2012年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

  陆杰华称,对于人口问题,北京市政府直到现在,解题思路才真正清晰,即淡化行政手段,转向服务管理。“这表明,在与行政手段的博弈中,公正至上、共建共享共担的服务管理体制胜出。”他说。

  2007年开始,北京市提出了居住证制度的设想,直到现在也未能出台。陆杰华解释说,目前还是在讨论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大的方向应该是增加公共服务功能,比如第一个就是社会保障这块,比如子女教育,尤其是高考怎么放开等等问题。

  但陆杰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