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讨论到底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我的观点是,内容仍然是媒体之本,是一切的原动力,但是,在网络等新媒体的挑战面前,在各类新的技术、新的阅读终端迅速发展的今天,媒体必须把内容平台建设、信息发布渠道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空前的高度。二者均不可偏废,否则,必将遭到市场的背弃。

  正基于此,京华时报迅速转变思路,在保证内容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开始下大力气构建内容传播的平台,拓宽信息发布的渠道,这就有了京华云报纸。云报纸就是将纸媒、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功能及优势集中于一体。

  首先,相对于网络来说,它具备了纸媒白纸黑字的理性——云报纸的所有内容都是经过编辑精心梳理、重新整合过的,是潜含着编辑思路的,因此它的公信力较网络强。

  第二,它具有电视的可视性——所有新闻的延伸阅读都可以通过视频,像电视一样将声音、图像、文字结合起来呈现给读者。这种文字+图片+视频的组合,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体验效果更强。

  第三,它具备了网络的海量性——只要后台足够大,它可以像网络一样无限地链接和延伸,对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反应、探因、结果进行深度解析,满足读者对一些重要新闻的全局性需求。

  第四,它具有可控性——云报纸的所有新闻都是经编辑“加工”过的,也就是说,它的新闻是可以通过后台来控制的,而网络内容,有时候虚拟无边,很难调控。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掌握着“麦克风”,这时候,虚假新闻、不实新闻,甚至一些不负责任的语言攻击也随之泛滥,而云报纸就可以做到传播事件真相、屏蔽网络杂音。在网络时代,这一点尤显珍贵。

  新浪传媒:《京华时报》的读者构成情况如何?以年青人为主还是老年人为主?云报纸这种新渠道会不会影响到《京华时报》以前老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段时间推广的效果怎么样?

  李洪洋:《京华时报》读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25岁至55岁之间,这部分读者总数超过《京华时报》读者的70%以上。并且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年轻读者成为《京华时报》的忠实读者。

  云报纸是纸媒的有益补充,是延伸了京华时报的新闻内容。它不会影响京华时报现有的报纸形式、阅读方式,也不会影响既有阅读习惯的读者阅读,

  新浪传媒:近年来,国外的报纸受到网络的冲击,销量每况愈下。很多报纸开设付费墙,或者开发气味报纸,以各种手段吸引读者。就报纸媒体未来经营模式而言,付费墙是一种短期策略还是长期策略?云报纸现在是免费还是付费?如果将来要收费,您认为哪个时间段开始比较合适?

  李洪洋:据我了解,付费墙模式最早在英、美开始,像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英国的泰晤士报,它们的付费墙模式开展的很好,而且利润可观。大家应该知道,这两家媒体的背后老板是媒体大亨默多克,他财力雄厚,他倡导实现付费阅读,他也不担心暂时的利润和读者流失,他着眼于的是媒体发展的未来。

  我认为,目前在国内,实行付费墙模式条件还不成熟。一是,目前国内的新闻竞争水平和层次仍不很高,也不规范,没有超实力的新闻传媒集团,没有垄断性的、必读的,或者说更具个性化的新闻媒体。二是,国内没有出现超实力的新闻财团,不具备长期与免费阅读的竞争对手相对抗的集团。三是,国内付费阅读的读者环境还没有形成,也没有一个跟此相匹配的经济发展水平。

  云报纸目前还是免费阅读,将来有条件,我们也希望实行付费的云报纸阅读,但具体时间说不好。

  新浪传媒:投资大鳄巴菲特曾多次公开宣称,读者都转向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报纸是一种过时的模式,将持续亏损,而且不复生机。然而,就在美国各大报业公司纷纷倒闭,各方人士普遍对报纸都不看好的时候,5月17日,巴菲特投资1.42亿美元购买了美国东南部63家地方新闻报纸。您如何看待他此次的行为?对于纸报纸未来的前景,您是乐观还是悲观?

  李洪洋:巴菲特是一个投资客,我个人把他的收购行为,看成一次投资的行为。每一次技术的革命或进步都是一次产业的革命或蜕变,在新技术面前,报纸受到挑战和冲击越来越大,但是纸媒必须紧跟着新技术的发展步伐,只要我们利用好新技术,传统纸媒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新浪传媒:《纽约时报》刚刚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报纸发行的收入第一次超过了广告收入。媒体摆脱了广告商的制约,这一点意味着什么?国内媒体可否复制?

  李洪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