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蜀山区工商局在华府骏苑、丁怡家园小区“收网”最大规模的一次清查传销行动。从超过400人的传销窝点中,清查出了唯一一本头目用于理论指导实践的“传销笔记”。 数万字的内容里,字字句句皆是传销组织内部用于“洗脑”的最核心机密。

 

  又一个规模较大的传销团伙被捣毁了。我们在为相关部门的作为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不禁担心:这一处团伙被捣毁,这些传销分子接下来又将飘向何处?此外,究竟还有多少传销活动隐藏在我们身边?

  近年来,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一直采取各种措施打击传销活动,可是,传销活动却日渐猖獗。在这场猫鼠游戏中,人们始终难以看到鼠患消亡的迹象。许多传销分子在被查、被遣散,甚至被处罚后,很快就又重操旧业。老套的骗术更是在打压之下,不断变换花样,甚至,还不断吸取着营销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科学中的“专业营养”。

  传销活动之所以屡禁不绝,就目前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与早已形成气候、手法越来越“专业”的传销相比,社会应对措施却十分散乱,缺乏多管齐下综合应对。

  一方面,相关部门的查处缺乏威慑力,使得传销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头目有恃无恐。我们不时看到有传销窝点被捣毁的新闻报道,但是,最终,因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而被审查起诉的却并不多见。有迹象还表明,大规模聚集已经不是传销的主要活动形式。为了逃避打击,许多传销头目选择将组织形式化整为零,分散多地。一旦一处窝点被查,其他窝点随即戒备并伺机转移。而被查的窝点因为现场人员较少,相关部门往往也只是驱散了事。对此,无疑需要相关部门不辞辛苦,加强取证工作,让传销组织的领导者得到应有的处罚。

  另一方面,与单纯的查处、驱散相比,传销活动则显得更加“精明”。数量庞大的传销参加者在被查获后,由于经历“攻心”和“洗脑”,早已对法律丧失了敬畏,甚至从心底里形成自己是“不被社会理解”的顽固观念。可是,对于传销人员的这一“心魔”,社会的应对却几乎是空白。因此,我们呼吁由政府牵头,尤其是传销人员流出地(传销分子有集体来自一地的特点)的政府部门,尽快建立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各社会公益组织广泛介入,以专业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抵制传销洗脑的“遗毒”。 本报记者 李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