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们称之为“汉语四六级考试”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前天在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和天津等试点地区开考,并将从明年起推广到全国范围。这是复兴汉语的有力举措,作为炎黄子孙,不能不为之叫好!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标志的汉语遭遇冷漠是不争的事实。而与之形成强烈对照的是,四六级英语考试已被称为“国考”,每年都轰轰烈烈地进行,如果四级不过关,连大学文凭都拿不到手;评高级职称,先决条件之一是要拿到英语合格证,否则,连门儿都没有;幼儿园小朋友,有些连汉语都说不清道不明,却也要一本正经地学英语;飞机票、药品说明书等主要面向中国大众的文字媒介,也是一古脑儿的全英文,让身处华夏大地的龙的传人恍若到了大英帝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一些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也在津津乐道“双语教学”-------在如此这般的强势英语面前,我们的母语——汉语是不是有些可怜巴巴的?

  作为一名中国人,在学好汉语的基础上学好英语是值得倡导的。但是,现实却是这样一幅惨象:一些人英语说得呱呱叫,但汉语却说得不顺溜、不利索。我接触过一些在校大学生写的短文,词汇之贫乏、修辞之苍白、逻辑之混乱,实在令人瞠目。我也曾编辑过一些出自高校青年教师之手的专业论文,深感其修辞、语法、逻辑方面的修养,与作者的大学教师身份很不相称。这一现象恐怕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才会有年终总结的专业写手,才难得在媒体上看到令人难以忘怀的优秀篇章,才会在故宫博物院这样高层次的文化单位发生“奖旗门”这样的洋相。上海出版发行的《咬文嚼字》之所以那么火,并且“咬”到了央视的春节晚会上,“嚼”到了一些知名作家头上,跟汉语遭受的漠视不是没有关系的。

  如今,与强势英语一同夹击的还有“网言网语”,什么灌水、拍砖、围脖、神马都是浮云、有木有,让中国人听不懂中国话;商场上的“鸡不可失”和媒体上频频出现的“性福”之类的叛逆,简直就是汉语身上的肿瘤。至于只会敲字不会写字的结果,让许多人的笔下流淌出来的都是“天文”,也使中国人不认得中国字,不信去看看自己的病历。我曾见识过一位在上海某高校工作的日本女教师的汉语日记,其文字之工正、端庄,令我震惊,我也相信许多同胞如果看到她的日记,也会在她优美的汉字书写面前感到汗颜。

  汉语遭受的冷漠,还表现在国人对民族文化、先哲思想的传承上。一位沪上企业家告诉我,他随一个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访问韩国,在与东道主同行的交流研讨中,人家讲的企业经,居然是孙子兵法的运用和老子哲学的借鉴,而且背诵的是原文,让他们这些来自孙武和李耳故乡的人始则听得“一楞一楞”的,继则越听越面红耳赤,深感自己愧为炎黄子孙。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要求人们学习、借鉴孟子、庄子、荀子、司马迁、韩愈、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关汉卿、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这些巨匠的优秀语言。可是,今天,又有多少人领略过他们的文采华章?吸取过他们语言的滋养?1995年《求是》杂志发表许嘉璐先生的文章,倡导治理“语言污染”和“文字垃圾”,继续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健康而斗争。可是,现今的情况只怕是愈演愈烈。民族要振兴,汉语要复兴。复兴汉语是振兴中华的条件之一,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条件之一。而在全国施行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是复兴传承汉语的有力举措,应大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