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中,身穿囚服的谢亚龙承认有犯罪行为,但称自己确实不是贪官。(12月25日中新网)

    贪官胸前没有挂牌,脸上也没有刻字,是不是贪腐需要事实验证和法律评判。但解读谢亚龙对收钱行为的辩解理由,人们可以看到时下一些官员对贪腐行为心安理得的麻木认知,这或对破除官员前腐后继的魔咒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首先,“人情交往”是权钱交易的挡箭牌。按照谢亚龙的说法,“我并不是所有人的钱都收,只有关系比较好一些的,才看作人情来处理”,比如把某集团送给的20万当作“奖励”而欣然笑纳。然而,如果谢亚龙不是高官,某集团还会送这份“人情”吗?

    此外,对“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涵义解读,应该不是止于追悔莫及的覆水难收,还应当包括“第一次”之后欲壑难填的破窗效应。从接受老板献金的“事后感谢”,到对接受几万块钱觉得“不算什么”的心理坦然,再到对“足球圈关系”的默许,谢在“温水煮蛙”的陷阱里完成了蜕变过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谢亚龙的狡辩是无力的,也是可悲的。他的蜕变轨迹警醒人们,反腐倡廉有赖于官员对贪腐乱象的警觉与抵制,莫因防线的失守而成为与潜规则同流合污的俘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