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网站昨公布《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文件提出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不得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集体补课或上新课。禁止入学中各种形式的选拔考试、测试和面试,禁止以竞赛、考试等成绩作为学生入学的附加条件,禁止设立各种形式的重点学校和重点班。(12月23日《成都商报》)
    
    “减负”喊了十多年,从上到下不知出过多少文件,发过多少通知,开展过多少次检查,处罚了多少人,然而,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由背包变成了拉杆书包。此次四川《规划》提出将竞赛成绩禁作入学条件、禁止设立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同时将探索政府主导、学校和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制度建设,开展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试点,形成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其出发点很好,措施也很好,但如何落实并形成有效机制,不是一个《规划》就能解决的,四川教育在“十二五”期间能实现真正“减负”吗?
    
    为了上好的学校,为了读到好的班级,家长拼命让孩子学奥数,参加各种大赛,以求获得入学积分,由此催生了“奥数经济”、“竞赛经济”。教育部门早就看到这些“经济”弊端诸多,成都更是已在两年前取消了“奥赛”。然而,“奥赛”尚未走远,“华赛”接踵而来,考试竞争依然激烈,“竞赛经济”依旧红火。《规划》禁止以竞赛、考试等成绩作为学生入学的附加条件,到底是一厢情愿还是前途光明,目前尚不得而知。不过,以历史和现状来看,“奥数经济”和“竞赛经济”还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
    
    分,是学生的命根,也是老师的命根;升学率,是学校的声誉,也是教育部门的王牌。长期以来,无论考核教师还是学校,成绩几乎是唯一指标;教育部门更是把升学率当做菩萨一样敬供,因而重点学校、重点班屡禁不止。《规划》指出,从2013年起实施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相衔接的高考改革方案,探索以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禁止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禁止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奖惩。此规定也非常好,但四川教育真能在中国教育“一考定终身”的大背景下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吗?
    
    《规划》的出台,无疑是四川教育有识之士智慧的结晶。然而,中国教育是一盘棋,四川教育只是这个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这个棋子想要突破中国教育几十年来的发展颈瓶,犹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规划》无限好,只是四川教育的胳膊能拗得过中国教育的大腿吗?倘若《规划》目标真能实现,无疑是四川教育为中国教育闯出的一条新路!这条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5年之中能否战胜“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不啻为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