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 砥砺奋进 开创中新社事业发展新纪元
  

    ——在2012年全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刘北宪

  (2012年2月8日)

同志们:

  我们今年的全社工作会议,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因为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今年是中新社成立60周年。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今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全国外宣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侨务发展纲要(2011-2015年)》,总结2011年工作,研究部署2012年全社各项工作,以迎接中共十八大为动力,继续“开拓创新,负重奋进,励精图治,打造中新社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这次会议,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形势下召开的: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的新形势,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新闻媒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新闻宣传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在文化发展中处于特殊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新社作为以对外报道为主要业务的国家通讯社,必须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

  我们这次会议,是在国际舆论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环顾宇内,中国与外部世界正在进入新一轮战略磨合期,其显著特点是彼此都在重新相互认识、评估和探底,在战略板块重构中的有意碰撞十分明显。世界各国普遍看好我国发展前景,希望了解中国的愿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但由于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差异、冷战思维作祟,国际舆论中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疑虑依然存在。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迅猛发展的形势还不相适应,与日趋激烈的国际媒体竞争局势还不相适应,与海外受众希望全面、深入、客观了解中国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国际舆论的整体态势仍然处于“西强我弱”的格局。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在国际舆论中增强“中国声音”的影响力、感染力、说服力,为中国的战略利益和国家安全,为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营造更为积极健康的国际舆论环境。

  我们这次会议,是在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进入加快推进阶段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启动至今,我国重点媒体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国际传播体系,海外采编网络建设实现突破,国际视频报道能力建设进展积极,重点平面媒体建设稳步推进,环球广播平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互联网传播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海外落地建设成效良好,技术保障能力建设起步扎实,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有序展开,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明显进展。目前正处在从打好基础、平稳起步到加快推进的关键阶段。

  我们这次会议,也是在我社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战略转型的情况下召开的,我社正迎来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历史一再表明,机遇既极为宝贵,也稍纵即逝。我们必须抓住当前事业发展条件较为充裕的有利时机,顺应中国谋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潮流与形势,推进并完成我社的战略转型,将中新社真正建成在国际舆论斗争中传播中国声音的“国家队”,中国新闻界具有光荣传统的“正规军”,在多个业务平台上提供全媒体服务的“集团军”,世界华文媒体的“领军者”,为我社的未来发展打下科学、协调、可持续的牢固基础,为实现中新社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大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部分 关于2011年的工作

  2011年,是我社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

  我们不仅在各项重大主题宣传、突发事件、敏感热点问题的对外报道中表现出色,舆论引导能力和外宣水平进一步提高,而且在一些事关中新社发展前景的重要领域和重大项目上,取得可喜进展。

  过去一年中,我社工作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中宣部、外宣办等上级部门的表扬。获得多个全国性奖项和部委级表彰。在全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有《乌鲁木齐7•5事件周年系列报道》等四篇(系列)稿件获奖;西藏分社社长徐长安同志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新闻周刊》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走出去”先进单位称号。

  一、新闻采编业务成绩突出,国际传播效果显著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