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1,频频曝出官员履历造假的案例,这些事件最初均源自网友的晒帖以及随后引起的舆论攻势。(12月25日《南方日报》)

  “小偷反腐”与“网民打假”堪称现在最热的两个词了,虽然这两个词充满了戏谑之意,但其实也饱含民众的无奈之情。反腐本是纪检部门、反贪部门的职能,但是却要依靠鸡鸣狗盗之徒所引起的事发东窗,这无疑是一种赤裸裸的嘲讽。而网民又越俎代庖,“横生是非”,硬是“代替”了组织部对新任官员“实行”了考察,一次,两次,三次……

  网民能够打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党政事务的愈加关注,群众的眼睛向来雪亮如刀,专剜腐败之肉,但是这一刀下去,是否见血,能否根治,还要看“有关部门”的灵丹妙药。可惜,除了巧妙的应付新闻危机、舆论关注之外,还是死守“一动不如一静”。依笔者看,完全可以“拔出萝卜带出泥”,有造假,就必然有造假的途径,就必然有违法乱纪的事情,但是,除了一个简单的回应之外,后续如何,全然不知。

  这也就是为什么,网民打完一次假,又得费尽思量,细细考究,再来一回,两回,甚至是十回。对此,广大的网民倒是乐此不疲,只是,网民毕竟只能发几个帖,还时常被屏蔽,信息有限,能力有限,所能挖掘的“滥竽”实在有限,那么,就请有权力管这事儿的“相关部门”睁大眼睛,好好地算算数字,认认汉字,卡好人事关,切不可把“15岁”与“获得大学本科学历”等诸如此类的超越网民智商的东西连上线,因为,我们可以没有知识,但是不会没有常识,我们敬仰“天才”,但是更敬仰法律。

  当然,网民们也会犯错误,错把一些符合组织破格提拔程序的年轻人捣腾一把,但是,缘何如此?因为现在的人事信息不是“县级机密”,就是“市级机密”,充满了疑问而又“求知若渴”的民众难免会错把李逵作了李鬼,所以,党政信息公开,并建立长效的信息公开机制,远比藏着掖着更让人信服,既然光明正大,就不怕见光死。

  其实,官员可以造假,说到底,还是组织人事程序有漏洞,加之监督力度不强,审核不严,甚至以权谋私,跑关系,打招呼。试想,官员履历也能造假蒙混过关,那么政绩呢?民生呢?这不是个小问题,而是关乎一方百姓的大问题。因此,人事任命务必要做到“掀起你的盖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