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年底前,各地将对城市低保户认定进行排查,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实现“应退尽退”。民政部称,收入仍为认定基本条件,但对于拥有大额存款、有价证券、多套房产、机动车、经营性资产等财产的家庭,各地应根据财产类型规定不同的条件,并依据这些条件来认定低保对象。另外,为保护低保对象隐私,不提倡对低保申请人进行网上公示。(《新京报》9月27日)

  不网上公示低保申请人,体现了对这个群体整体性的尊重,而这种尊重,有些时候甚至比低保金还要重要。然而,事情不能仅仅止于不公示,无论是出于对低保群体的尊重,还是出于对一项政府工作的责任意识,有关部门都完全可以有更细致更贴心的作为。

  政府的阳光如何照拂到那些真正需要的人身上?这当然首先是一件关乎社会公平的事情,有关各方有责任认真排查,将那些骗保者清除出去,让真正的贫弱者获得温暖和体面;但同时,这其实也是一个关乎责任心的技术问题,并不是多么复杂的事情。试问,在目前层级制相对比较完善的制度之下,那些骗保者、不符合条件者何以能够招摇过市、顺利通过审核?那些基层的工作人员有没有真正负起责任来?曾经被认为行之有效的访贫问苦、入户调查会不会因为网络办公时代的来临而被扬弃?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那些生活中的贫弱者并不是托身于天上人间,有多么神秘,多么高深莫测,他们就生活在人群中间,他们的生活状况也不是能够完全包裹封闭起来的。以农村而言,传统的村社聚落并没有完全散去,村民之间哪个应该享受低保而哪个不太符合,大家都是有数的;以城市而言,尽管社会变动比较快,但在街道、居委会的严密管理下,还是可以掌握居民相对真实的经济状况的。

  分析那些诸如村支书全家吃低保、有房有车吃低保等等案例,除了当事人贪吃贪占、甚至不惜以身试法的侥幸心理之外,也暴露出有关部门久已存在的工作作风问题,如果审查认真细致一些、责任心强一些,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任何制度都有可能被人钻空子,治理之要不在于因为有人钻空子就公布所有人的信息,而是在于同时要完善制度、扎紧篱笆。仅仅网上一公示,不仅有作风漂浮的嫌疑,也将来自政府的关怀打了折扣。

  其实,政府工作人员的走访,在贫困家庭看来,既有经济扶助的意义,更有精神扶持的价值。表明政府没有忘记这个群体,更不会抛弃这个群体。在政府、社会的关怀、关注之下,低保群体或可逐步走出困境,至少也应该葆有精神上的积极、健康。也因此,与“排查”低保户比起来吗,“走访”低保户更值得提倡。也就是说,政府工作人员的来访,更应该体现为一种事前的关怀,面对面的送温暖,而不应该搞成一种事后的资格检查。

  大凡一项惠民政策出来,随之而生的,往往不乏混水摸鱼者,这几乎成为一种常态。公众的愤怒和焦虑可以理解,是该认真排查排查了。只是,即便如此,也应该节制愤怒,限制权力,不能以网上公示作为部门卸责的理由,更不能将一件原本只需要甄别的事情带有了惩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