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以来,湖北、山东等地相继发生了新生在军训中猝死的悲剧,一时间,高强度、高“热度”的军训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9月底,一个“教官飞踹学生”的视频更是在网上被风传;同样引起热议的还有,在南京某高校,内务不过关的学生,被子被教官扔进了雨里。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学生抱怨质问,“难道军训是为了汇报演出吗?为什么不能给我们来些简单的实战演习呢?”(《扬子晚报》10月3日)

  服兵役(及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义务。接受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是公民履行该义务的重要条件。这两条是无需讨论的。

  军训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功能,一是督促青年人强身健体,二是借助训练环节磨砺意志。联系到我国青少年近年来体质不断下降、部分人群心理健康水平不稳定的情况,从实用的角度看,军训的意义和功能也无可取代;相反,我们还应改变军训,如今仅仅是中学和大学阶段入学时才搞、“走过场”色彩浓郁的“仪式”;应扩展到青少年成长、学校教育各个阶段,加强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使军训的效果更显著的为人们所知、更长久的内化锤炼学生们的品格。

  实际上,因为《扬子晚报》这条新闻而表达出不同意见的网民,也未必真的反对军训。大家所不满的,是呆板、形式化的队列训练,是将受训学生作为汇报演出、供检阅领导过目的工具的训练,是一些教官不尊重受训学生人格和身体健康的训练,是有违科学训练方法而沦为场面形式主义的训练——这样的训练,让受训学生在少则十天、多则一个月里,淋雨、晒黑、喉咙发炎,违心的恭维教官和领导,所起到的真实效果却是让前者,对国防、军事、兵役产生距离感和防备感,因此被广泛称为“受罪”。

  在受训人数和比例没有下降的前提下,一些地方的学生体质和吃苦精神照样逐年下降,反过来证明军训的意义和功能,起码是大打折扣的。

  那种认为90后青年人不能吃苦、就该被“修理”,或者用自己参军或参加军训期间受过更多的苦的经历,来质疑青年人的说法,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军事训练本身,不是让受训人吃苦,而是通过系统研究、科学规划、精密测算及全面周到的后勤保障,让受训个人及其组成的群体,达到训练目的——这个过程可能是艰苦的,但正因为如此,指挥官和训练带队教官就更需要模范执行军事纪律,使受训人群在思想上对训练目的达成共识。单纯的惩罚、体罚或精神压力,是不能磨砺出坚强的人格乃至军事品格的。

  上段所述,不单单是训练原则。回顾军事史,不难发现,那也是人民军队拥有过人战斗力、赢得军心民心的重要秘密。毛泽东同志1927年在湖南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为创建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其时就谈到,人民军队必须健全政治领导体系、连以上建立党代表制度;另一方面,军队中也要有士兵委员会这样的民主组织,不许官长打骂士兵,违反纪律的也必须由士委会作出处置(而不能官长私罚),废除烦琐的礼节,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取消军官小灶,一律同吃伙食。

  那么,教官飞踹受训学生、动辄将学生棉被扔进雨中,参训方队只是为了通过一场典礼而反复训练礼仪动作、追求最大化的整齐划一、丧失实际训练功能,等等,如今学生军训中的这些现象,是否符合毛泽东同志在83年前就创立的军队民主原则,以及相关的军事科学吗?

  报道中,受访学生大多肯定军训的意义和功能,并表达出“军训内容与时俱进”的希望——这样的要求难道是过分的?就代表了他(她)们不能吃苦?我反倒认为,这代表了90后一代独立思考立场的觉醒、愿意通过军训达到既定目的意识的增强,是值得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各地教育和人武部门考虑、重视的建议。毕竟,如果保家卫国,或者防灾救灾,只会走正步和敬礼的方队,大概也没什么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