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近代,苏州河岸仓栈林立,苏州河运输日益繁忙。

 

 

受日军连续炮击后的四行仓库

 

 

新福面粉厂无疑推动了苏州河“面粉万国”的诞生。

 

 

许多大型仓库货栈集中于西藏路桥和浙江路桥间的苏州河北岸。

 

 

1864年建成的老闸桥。

 

    苏州河,转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到浦江。在苏州河下游闸北段的“四道湾”处,一个崭新的“苏河湾”正在崛起。前不久,闸北区规划局宣布“苏河湾”开发项目规划红线范围由原先的0.466平方公里扩大到3.19平方公里,将上海火车站不夜城部分板块也纳入其中。苏州河水涓涓汩汩,与那些飞跨桥梁、那些林立工厂、那些密布仓栈交相辉映,也传承着车站文化的经典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昔日的荣光和今日的重生交汇在这一方热土上。

    壹“苏河湾”原名“闸之北”

    闸北名称的由来与苏州河上的水闸息息相关。早在明嘉靖、隆庆年间,苏州河下游近黄浦江处建起一坝,清代时俗称“老闸”。康熙年间,老闸北面形成了一个不定期的集市,是嘉定、太仓一带粮食、地货的集散地,时称“老闸市”,民间俗称“闸北”。“闸北”之名最早来源于“老闸”。

    乾隆二年,一座崭新的闸桥在距离老闸西三里处兴建,又称“新闸”。苏州河繁忙的水运使新闸南北逐渐成市,北市更与老闸市彼此勾连,成为建材、柴草等的交易中心。民间又将两闸以北统称“闸北”。

    晚清同、光年间,老闸及老闸街被逐段纳入公共租界。虽然附近居民仍称老闸以北为“闸北”,但由于租界是一个比闸北远为强势的区片地名,“闸北”的地理范围缩小为新闸以北。如1914年版的《上海指南》中就提到“新闸以北之地通称闸北”。

    闸北早期的地域为一狭长地段,大致位于今天潼路、曲阜路、曲阜西路、共和路一带,面积约1平方公里。到1900年,闸北东面已与公共租界紧相毗连,租界工部局又在闸北东面与其连接之处的苏州河上建造了多座桥梁,西、南面与公共租界也仅是隔河相望,实际上处于公共租界的三面包围之中,随时有被侵吞之虞。为了不使闸北被租界侵吞,1900年,粤商陈绍昌、浙商祝承桂等联合地方绅商筹集股款,并呈报两江总督刘坤一,要在新闸浜北二十七保十一图(今铁路上海站南)地方建造桥梁,兴筑沿河马路。他们在得到刘坤一的允许后,便在闸北自辟商埠。此后,他们修桥筑路,进行市政建设,闸北地境也向外拓展至虬江路与宝山路一带。近年闸北区筹备开发的“苏河湾”地区,恰巧是当年闸北自辟商埠的所在地,也可谓历史的巧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