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和平发展、自贸港、真善美、书香社会、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宇文利:大国的责任是守护和平发展,维护世界稳定】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宇文利表示,面对世界发展的新格局和新形势中国积极作为,首先,要继续担当大国责任,致力于人类发展事业。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为世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对世界的担当体现在中国将继续用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发展和进步,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造福全世界各国人民。近年来,“一带一路”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赞同和加入,这就是很好的证明。其次,致力于构建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新秩序。中国的担当体现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的伙伴关系,同时构建创新、活力、联动的世界秩序,在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和各国需求的基础上完善世界治理模式、构建全球治理体系。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思阳:法治护航自贸区自贸港金融发展】

  海南省海口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思阳指出,自由贸易区自贸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一种“境内关外”的特殊经济区域,需要法治作为制度和环境保障。目前,自贸区自贸港金融法治建设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是由海南的重要性决定的。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这既是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二是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内在要求。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作出的重大决策。三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保证。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存在很多不平衡和不稳定因素。另外,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对金融监管构成了重大挑战。这就更需要我们扎紧篱笆,筑牢“防风堤坝”,严守法治红线,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

  摘编自《法制日报》

  【罗翔:深刻领会建设书香社会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翔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读书是传承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塑造民族品格、锤炼民族意志、坚定民族志向的重要方式。历史和实践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思想底蕴和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提倡多读书、读好书是密切相关的。建设书香社会,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时代,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

 【赵义良: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美好生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义良表示,新时代的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而且“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基于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美好生活标准的坐标是“真善美”。真指的是合乎客观真实与客观规律,善指的是合乎人类的实践目的,美则指的是建立在真与善统一基础上的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等方面的和谐自由状态。第一,“真”的维度。这里所说的真,指的是基于当代中国历史和现实发展之上的合规律性。第二,“善”的维度。所谓善,即事物的合目的性,是事物最高的价值归宿。第三,“美”的维度。如果说“真”侧重于主观符合客观,“善”侧重于客观符合主观,那么对于“美”来说,它实现的则是“真”和“善”的统一。综上,新中国成立70年人民生活坐标的转换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表现在真善美三个维度上。“真”指的是人民各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以满足的程度;“善”指的是在尊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时代性的价值理想和道德规范;“美”则指的是在“真”与“善”统一的基础上,构建包括国家层面的“制度之美”,社会关系层面的“人伦之美”,人与世界关系层面的“天人之美”,以及个体人生层面的“人格之美”的生活新境界。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靳诺:打造示范金课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历史使命】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高等学校必须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探索形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经验,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第一,不断完善学校各部门协同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兵团式”工作机制。第二,精心构建联动辐射全国思政课建设的高精尖平台基地。第三,全力打造思政课跨学科集群式的高端研究宣传品牌。第四,深化落实教师队伍考核制度。第五,树立强化思政课一线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第六,打造体现高校特色风貌的思政工作名片。

  摘编自《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