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年底讨薪,花样繁多。有裸讨的,有穿着红军军装拿着爷爷烈士证讨的,有摆爱心造型的,这些都是作秀讨。微博赋诗的,算文讨;跳楼打群架的,算武讨。这些农民工来自五湖四海,远离故乡亲人,他们没有经济能力,也没有被城市接纳。更多的农民工在麻木的表情之下,是深刻的自卑和不安。面对这样一个群体,告诉他们,“从此你们不再被称为农民工”,对缓解他们的生活困境有没有根本性的作用?

    媒体报道,20日,某省领导在谈及“农民工”这一称谓时提出质疑,他认为该称谓带有歧视色彩,要努力消除身份界限,鼓励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会,应取消“农民工”称呼。“叫‘农民工’很没有道理,你可以叫合同工啊、临时工啊,这都可以区分其身份。”

    这位领导的提法不无道理。鼓励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会相当有必要,称谓上的变化对人的影响有时也是比较大的。比如,某领导以前被称为“小李”,现在被称为“李局”,他的感觉能一样吗?然而,农民工不再被称为农民工,改叫“合同工啊、临时工啊”,这似乎并不妥。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临时工”、“合同工”的另一含义是替罪羊,让农民工们自己选,他们是愿意用老名号呢,还是愿意改叫“临时工”、“合同工”?

    农民工的生存困境,其实是制度性歧视造成的,被称为农民工或者是临时工,都不能改变他们弱势群体的本质,也完全不能改变他们从事高强度劳动、遭受歧视、生活窘迫、得不到保障、拿不到劳动报酬的现状。如果对全国的农民工做个调查,他们究竟是愿意集体改个称号呢,还是希望年年及时拿到薪水呢?

    有时候,称呼并不重要。有网友戏言:某些人名义上叫仆人,却上顿茅台下顿五粮液;某些人名义上叫主人,却吃了上顿没下顿。所有农民工,加上临时工、合同工、外聘人员等,大家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公平,而并非名义上的。如果农民工能够得到公务员一样的待遇,包管没人再歧视他们,而且,全国上下不少城里人都会打破了脑袋要当农民工了。所以,面子上的事先往后放。好好落实应有的保障,才是提升农民工幸福指数的首要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