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即使不骑单车,在老城区内街次干道步行都绝对属于“技术活”,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保持十分警惕。近日,本报持续关注了老城区单车道的问题,调查发现,在西关、东山等老城区内街次干道至少一半以上的自行车道无标志,在不少单行道路段,由于道路狭窄又需兼顾停车位,自行车道往往被画在路中间或道路左侧,非机动车逆行现象很普遍。

    单车正在重新走入很多人的生活,特别是采取禁摩措施之后的几年间,自行车在老城区总体感觉呈增加趋势。在一些群体身上,单车已经属于生活必备,影响着衣食起居。不光是走读学生,一部分上班族也开始加入这个队伍,活跃的还有那些依靠单车作为谋生手段的低收入群体。

    俗话说:“别把豆包不当干粮”,照顾他们的需求,是建设幸福城市的题中之意。自行车也是“私家车”,应该得到起码尊重,拥有自己的“路权”。但很明显,我们目前做得还不够。特别是在城市道路规划方面,单车道该存该废,该进该退,我们仍有不少改进空间。

    令人欣喜的是,广州正在执行的《广州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近期非机动化交通发展目标是“支持行人设施和短距离自行车接驳方式”、“形成相对完善的地区性自行车通道网络,初步实现人性化慢行交通环境”。或许有人会拿8月份有关部门“取消滨江路沿线两侧非机动车道设置双向4条车道”说事,以为挤掉了单车的存在空间。其实,滨江路机动车道两边江堤和人行道都非常宽敞,自行车道设在人行道上绰绰有余,骑车者还可以借机欣赏江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