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我这5年”的题目,就有一种宏大叙事的隆重感,好像要写“我这一辈子”似的。年终总结还会写,5年的跨度着实让人找不到抓手。18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件事值得写?哪件事能代表5年?沉下心来一思忖,人这一辈子,无论经历怎样的喜事悲事难事,无论荣华富贵还是饥寒交迫,说到底,活的都是两个字——感觉。

  芸芸众生中的个体恰如一个小小的细胞,就从我这个“细胞”的感觉说起或许更有典型性。

  同一个体,经历不同年龄段的5年,感觉肯定不同。此刻,我就行走在从“不惑”到“知天命”的年龄段里。记得自己在进入“不惑”之年时曾写过一篇短文,题目是《四十有惑》。如今,当我站在“知天命”的门槛前,却发现如今的我拥有了自信、包容、平和的心态,能够欣然接受自己的“不懂”“不足”甚至是失败;对工作的把控更加有力,5年中无论是迎接奥运会的繁忙,还是参与汶川地震的救援报道,亦或是为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献计出力,我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越来越适应,内心更加强大。所谓成熟之美,恰似经过岁月历练打磨的人,已然在保留个性与适应社会之间把握住了一个合适的度,进而达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这或许是5年的岁月给予我最大的馈赠吧。

  在所有的感觉中,知足常乐是我一贯追求的。当房子成为北京市民最犯愁之事时,我却因集资建房这个“短暂政策”,拥有了三环内一套不大不小的房子,按当今市价我就是几百万富翁了(当然只是个虚拟富翁。否则,我一家人得住到马路上去)。我认识的同学、同事、朋友大多数在这5年中或因拆迁或因手头有钱换了新房,这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体现吧。每当别人羡慕我的住房时,我就知足地想,一要感谢单位,二要感谢时间的馈赠。因为仅仅一年之后,北京市的房价就打着滚儿地飙升上去了。当然,很多人没我这么幸运,不过听说政府已经通过了建设经济适用房的规划,曙光就在前头了,只是还需要那么点儿耐心。

  在住房上我是个幸运儿,但在教育和医疗上,我就没那么幸运了。

  作为一个母亲,这5年恰好陪伴儿子走过了中考、高考的艰难岁月。教育的话题如果让家长和孩子们凑在一起谈,怎么说都更像是一部“血泪史”。素质教育空喊了多少年,谁也跳不出高考的紧箍咒。教育除了灌输、做题、考试,几乎无暇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心灵的健康,除了考分,有几个教师会关心孩子在初中的逆反、高中的焦虑、大学的迷茫呢?

  在各类角色中,我还是一个经常会因与父母亲观点不同而发生争执的孝而不顺的女儿。我自认为这辈子为父母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在这个5年中最初一年的最美的季节,用掉了我所有的假期陪同他们,到最想去的地方来了一次最慢节奏的旅游。那一次全程陪同让我深刻体验到,孝顺父母是多么美好多么有价值的一件事然而尽孝一定要早。

  从那以后,因罹患多种疾病的父亲病况不稳,我跑医院的次数越来越多,深切体会到对看病的惶恐。本以为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找个名医看病还不至于像外地人那样束手无策,万万没想到的是花高价钱找到的顶级专家看起病来竟是那样的漫不经心,以致误诊。由此想到那些没有关系的外地人千辛万苦跋涉进京看病是多么苦不堪言那。

  五味杂陈的感觉中,苦涩的味道似乎多了些,也正应了古人的话: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意之事仅二三。这正是人生常态,拥有“不惑”心态的我自会换个视角来审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更何况除了住房、教育、医疗这样的大事,还有美食、旅游、看电影、听音乐等无数令人愉悦的小事,而享受这些小事不也是提升幸福指数的秘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