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圣诞节,又恰逢周末,平安夜里街市上很热闹。商家在门前摆圣诞老人和圣诞树,酒店举办游乐活动,儿女和孙子们都要去围着烛光品西餐喝咖啡。

  看来这个外来的洋节已经在中国都市里渐成习俗,但我认为和西方世界的圣诞还是有着本质差别的。

  首先,西人把圣诞是当做年度大节来过的,而我们的青年们只不过把它当做了一次带点洋味的消闲活动,中国人心目中的年度大节还是春节。

  尽管现在也有人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但大多数老百姓心里还是固执地认为,不管浓也好淡也好,这春节还是非过不可的。“革命化”革不掉,西风也吹不散。所以无论物价多高,现在家家户户都要办年货。农民杀年猪、城里人预定团年饭,打工的人订回家的车票。即便是过了圣诞的白领,大多也非得腊月三十以前赶回去团年。

  其次,而今中国都市里的圣诞,和西方世界的圣诞其实不是一样的文化气氛。这是最重要的。圣诞和春节,分别是西方和中国人的传统年度大节,其实是蕴含着两种不同文化的民俗。圣诞节代表基督文化,而春节则代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这两种文化是有着不同的特质的。

  圣诞文化属于宗教信仰文化,整个活动其实都是按照基督教义编排的,无论是信众还是凡人,都自觉不自觉的做了上帝的子民。而中国的春节则在精神信仰方面色彩不浓。春节的起源原本事农耕四季一个轮回,大家庆祝去年的收成,祈望来年的丰登,所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时候,大都写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人团聚祭祀祖先的节目时有的,但那并不是把先灵以及财神、灶神等当精神主宰,主要还是强调人间亲情和家庭的希望。

  所以,圣诞节在中国和西方,还是有着本质区别。当圣诞作为年度大节写入中国人的日历,并且和黄历上的春节比较,看你更看重哪个的时候,其实可以看做是两种文明、两种文化的冲撞。

  而且这种冲撞在本质上也可以归结为:有精神信仰的文化和无精神信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甚至可以直接视之为精神信仰问题。

  文化学者几乎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没有固定的精神信仰的,或者说中国人是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没有精神主宰的。道教本是中国的发明,但“道”不是人格化的造物主,“仙”也似乎不够主宰的资质。释佛是印度传来的,上帝是西方世界的,还有其他等等,虽然有些信众,但长期以来并不被中国人普遍接受。这也不是因为封闭,古来就有取经的、传教的、后来又炮舰加西风,无奈大多老百姓终是顽固不化。太平天国倒是信了上帝,但那个上帝又太中国农民化了,同耶稣根本就不是一码事,很快就烟消云散了。近现代以来,科学思想的普及、马列主义传播对中国几代文化人的世界观影响是巨大的,要这些人都回头去唯心,恐怕只有违心了。现今的中国,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但绝大多数文化人普通老百姓都依旧固守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心理,都受到唯物主义的熏陶,这也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有些论者认为,当今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违法乱纪者为所欲为,归根于大多数中国人没有精神信仰。他们说,只有政治信仰不行,还得有精神信仰。他们把精神信仰的正面社会功能看得这么大,好像只有上帝才能救中国人,我看这是个不怎么高明的主意。宗教信仰应当是自由的,上帝和佛主固然有使人积德行善的作用,但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是否非得求助上帝和救世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精神信仰就不行?我看不一定。不然的话,你就没法解释中国的历史,也无法解释西方的现世。

  而且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绝对的说成是只有社会政治的理想信仰,没有精神信仰。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不但讲“仁”,也讲“道”,这个“道”就既可以当做是社会政治的主宰,又可以当做是精神的主宰。不过这个主宰没有人格化而已,它是自然规律。怎么能说“道”就一定没有精神主宰的力量呢?我看上帝和“道”的精神较量和文化冲撞,还说不定谁更高明。

  所以,我不担心圣诞会代替春节,让孩子们今晚去乐呵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