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人民内部矛盾、科技伦理、公民道德建设、“唯论文”、城市精细化治理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陈一新: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

  陈一新指出,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不断提高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水平,需明确以下几点。一是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要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多层多样的协商民主体系。二是完善信访制度。要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牢固树立法治理念,推动信访工作依法规范运行、群众诉求依法理性表达、合法权益依法有效保护。三是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要完善效力对接的制度机制,推动达成调解协议与申请行政确认、司法确认无缝衔接,提升人民调解协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四是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积极整合卫生健康、宣传、教育等资源力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属地管理、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良好局面。五是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要促进各类非诉讼矛盾解决方式健康发展,健全行政复议与行政裁决制度,鼓励探索协商、中立评估、第三方调处等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霄:构建切实有效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张霄认为,发展科技伦理,不仅要明确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更要把这些准则落实在行动中,通过各种制度、机制、监管和审查,构建切实有效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需要认真对待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协同经济伦理发展科技伦理。我们实际上需要开发的是一种统筹“科技—经济—伦理”的治理体系。这种治理体系需要融合三个领域的价值结构。二是定向开发专业的科技伦理治理技术。一方面,对于那些发展比较成熟、应用前景及其后果比较明朗的科学技术,可逐级放宽伦理规制。相反,对于那些应用条件不成熟、应用后果未知的科学技术,应当逐级收紧伦理规制。三是把科技伦理研究和职业伦理培训结合起来。价值观念的养成有两个途径:一个源于道德知识,一个源于道德经验。在前者,各种价值准则的证成方式及其推理过程可以教会人们如何运用概念分析和判断伦理问题。在后者,各种科技伦理实践活动可以培养人的伦理敏感性。

  摘编自《光明日报》

  【冯颜利、严政: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冯颜利、中国社科院大学博士生严政表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描绘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路线图”,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有效的路径遵循。首先,完善三类保障。一是完善组织保障,二是完善法律保障,三是完善制度保障。其次,聚焦三类主体,即党员干部、社会公众人物和青少年学生。其中,党员干部是起模范带头作用的“排头兵”,社会公众人物是具有超强影响力的“风向标”,青少年学生是习德悟道的“生力军”。再次,建强三类阵地,即教育阵地、实践阵地、网络阵地。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刘爱生:解决“唯论文”的三条建议】

  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刘爱生认为,中国无疑是一个“论文生产”大国,而且,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究其原因,“唯论文”必然导致论文数量的激增。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提出三条建议。首先,重新定位大学的办学使命。当前,分类办学的思想已经很明确,然而,这种定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也不具有强制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工作,重新厘定不同类型大学的办学使命。其次,改进大学教师的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的力度,尤其是那些非研究型大学。此外,还应拓宽大学教师的评价途径。最后,调整大学教师的薪酬体系。当前,大部分中国高校的薪酬体系分为两块:基础性工资+绩效工资,且后者往往占据着大头。而在绩效工资里面,论文奖励又是重中之重。鉴于此,我们非常有必要调整大学教师的薪酬:一是大幅提升基础性工资,以让教师安心教学和科研;二是降低论文发表奖励,既不能简单地以篇数来奖励,也不能对发表在高影响杂志上的论文过度奖励。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李铁:把握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关键点】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指出,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的精细化治理是摆在现实中的一项挑战。重点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把管理和服务融为一体,而不是只强调管理,忽视了服务。所谓精细化治理,就是要把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深入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和所有人群,并且要解决企业和社会以及城镇居民生活和就业方方面面的问题。二是精细化治理要面对所有城镇居民,而不能仅限于城镇户籍居民。在制定当地发展规划和社会治理方案的时候,避免把外来人口和进城务工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排斥在外的现象。三是精细化治理的提出就是要防止“一刀切”政策的泛滥。精细化治理的提出,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城市政府官员盲目主观的决策模式,同时也要避免因“一刀切”导致政策实施被扩大化。四是精细化治理要符合政策发展演变以及改革的大趋势。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精细治理的要求也不同,针对极少数人的政策和针对大多数人的政策要求也不同。针对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针对未来政策演变和改革大趋势下的要求更是不同。五是面对科技创新的大格局,精细化治理更提倡包容。在提出精细化治理的同时,也要给予创新空间提供更好的载体,创造更多的机会。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