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

  ——走进青海省刚察县检察院

  图为1999年搬迁前刚察县检察院所有女干警合影。自1978年11月该院恢复重建后,干警门一直在9间窑洞中办公,一直到2000年搬至现在的办公楼。当时该院17名干警中只有4名女干警,搬迁前大家在窑洞门口合影。图中从左至右分别为出纳立夏(藏族,已退休);刑事检察科内勤彭毛措(藏族,现在西宁市多巴女子监狱工作);会计孙晓春(现任海北州检察院案管办主任);法警陈海兰(已退休)。

  院情小贴士

  ●恢复重建时间:1978年11月

  ●现任检察长:易钧

  ●干警人数:在编干警17人。其中,少数民族11人;本科学历14人,40岁以下干警10人

  ●最高荣誉:2016年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全国检察机关未检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典型人物:王韶山,2016年被授予全国检察机关未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5月22日,前夜的一场雪让平均海拔3300米的青海省刚察县显得异常清冷,阳光散落在一处小院里,守在院门口的藏族老人力毛措脸上的笑容透着融融暖意。看到该县检察院公诉科科长王韶山从车上下来,老人的笑意更浓了。“孩子下半年要读初中了,来看看家里有什么要帮忙的!”王韶山说明来意。“瓜正切!(藏语音译,谢谢的意思)瓜正切!已经够好了,没有困难!”老人双手合十用藏语答道。

  2014年1月,老人外出,8岁的外孙女拉毛(化名)被尕某哄骗出家门,对其实施性侵。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王韶山得知,拉毛1岁时,父亲离家出走至今不知所踪,母亲不久后改嫁,很少回来看她。多年来,拉毛与疾病缠身的外婆相依为命,住在租来的房子或帐篷中,依靠微薄的低保、草场补助度日,过着清苦却宁静的生活。尕某的行为打破了这一切,让祖孙俩笼罩在难以摆脱的悲痛中。讲故事、做游戏、谈心……自那时起,王韶山和同事们开始对拉毛进行心理疏导。

  2014年5月,尕某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和陪伴,拉毛脸上有了往日的笑容。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祖孙俩的日子依然捉襟见肘。该院决定启动司法救助程序,2015年12月,2万元司法救助金送到老人手上,老人热泪盈眶。

  “不能让老人和孩子没有自己的家。”随即,该院检察长易钧到老人所在乡镇及村委会协调,为祖孙俩争取到游牧民定居房项目的名额,可项目房1.5万元的自筹款让易钧犯了难。“虽然有救助金,但要用在孩子完成学业上,不能动。”易钧又先后到村委会、乡政府进行协调,最终商定1.5万元由村里出。2017年,根据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祖孙俩获得了20只羊。今年2月,祖孙俩搬进在乡上的项目房中,居无定所的日子终于结束。

  “愿意接触人了,成绩也不错!我跟她说要懂得感恩,成为好的人。”当王韶山问起拉毛近况时,老人嘴角上挂着欣慰的笑容。

  “我刚进院时在刑事检察科工作,也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但跟普通刑事案件一样,很少有对涉案未成年人帮教回访这些内容,更没有司法救助这一项。”看到这样的场景,临时被王韶山拉来当翻译、1994年就来到刚察县检察院的侦查监督科科长更前深有感触地说。

  刚察县坐落在青海湖北岸,是青海省环湖重点牧业县,藏族人口占63.38%,素有海滨藏城之称。“我们办理的案件中60%左右的当事人是藏族,藏族青少年占多数,双语模式是藏区未检工作的不二法门。”王韶山说,相对于发达地区,该院的未检工作仍有差距,但好在能够因地制宜、靓在接足了藏区的地气。

  “引进双语专门人才,双语办案覆盖整个诉讼过程,在学校设立青少年维权岗、在寺院设立青少年僧侣维权岗(刚察县辖区内有13座寺庙,有部分青少年僧侣),联合司法局、派出所、社区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制度,建立集心理辅导、经济救助、社会援助为一体的立体救助模式……”虽然不再做未检工作,但说起该院近年来在未检双语工作模式上所作的探索,更前都如数家珍。

  “在藏区,双语模式是未检工作基础的基础。检察院抓住这一点,不断深耕细作,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干部群众认可,为藏城平安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刚察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切加对该院这项工作赞赏有加。

  “昨天刚弄好的!有家了,有羊了,她要想读书,会一直供她。”临别前,老人指着小院门口尚未完全干的水泥台,笑着对王韶山说,那笑容里满是期待。

  风在青海湖上不停地飘舞,湛蓝的湖水溅落进雪域高原检察人的双眸,流露出一缕最温柔的光芒,默默守护着草原上每一朵“格桑花”在最美的季节灿然绽放。(高歌 李维)

来源:正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