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红光
正当“反三俗”话题成为媒体热议焦点的当口,素有“国家级贫困户”称号的湖北房县于8月6日举行声势浩大的“诗经文化节”,并创造了一个“万人齐诵诗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楚天都市报》2010年8月7日)
组织者说,房县民歌中有十来首与诗经有关,出生于房县的“中华诗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时代的太师,《诗经》主要创作者之一。“与屈原一样,是创造中华文明的一座丰碑”,“他们的精神,应该物化为现实的财富”。
我们姑且不论尹吉甫是不是“中华诗祖”,房县是不是“诗经之乡”,仅从县委书记张歌莺此番高论中就能很明了地知晓,房县此次费神费力举办“诗经文化节”其意不在文化,在于借“文化之鸡”生出“财富之蛋”。
不知从哪年开始,一些地方官员将关注GDP的目光转向相对较冷的“文化”上了。不光对老祖宗留下的青山绿水动脑筋,让它们戴上“竹文化”“花文化”“石文化”……的美妙光环,还翻家谱,挖祖坟,打起死去几百年乃至几千年的古人主意,千方百计也要弄出个“文化名人”的噱头?……
事实上,今天房县“万人齐诵”的这个世界纪录,与早前咸宁的“万人同浴温泉”、温州泰顺的“万人共吃元宵”、新疆的“万人起舞”、重庆的“万人火锅”……23公里长的浏阳鞭炮、3300公斤的深圳月饼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是用“文化”名词来装点门面的一场政绩促销,政绩作秀,充满了地方官员的政绩炒作智慧,是借发展地方经济之名用公权挥霍财政炒作个人升迁坦途的又一典型。
一直以来,民众对此类“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名为文化,实为政绩的“伪文化节”嗤之以鼻。因为它挤占了民众真正的文化需求,挪用了本应该用于社会文化普及发展的绝大部分政府投入,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到头来,民众得到的不过是几间门票贵得出奇样式不伦不类的“文化记号”而已。
“伪文化”的长盛不衰,反映出权力至上,权力失去监督的“官场文化”已经成为滋生“三俗文化”的沃土。相对而言,小沈阳、郭德纲之流不过是利用部分民众的低俗、从众、灰暗心理,惩惩口舌之能,混个脸儿熟,骗几两银子到手的“小俗”;而象“万人齐诵”这类打着发展经济旗号公开媚俗作秀的强势被文化行为,则完全算得上“恶俗”了,它是比三俗还要可怕的一种强势“俗文化”。